君がそこにいるからだと知ったのさ

Author:Hikaru.T.P/RURUMI

月曜日, 5月 08, 2006

*Design* 花火、海、桜

9411507許淯婷(3)
日本的花火,就是所謂的煙火。日本興盛花火,早有一段很長的歷史。根據史書《駿府政事錄》、《武德編年集成》最早記載,慶長18年(大約西元1613),曾有來自明朝的中國商人引領英國使節拜訪德川家康,為其表演花火。

此後,日本出現了花火師,他們走街串巷,專門叫賣線香花火,市場漸旺。享保18年 (大約西元1733),為了祈禱能將肆虐江戶的流行疾病退散,於是在隅田川的兩國橋附近首次獻演大型花火,著名的江戶百景之一的『 兩國花火』由此得名。

元祿 (大約1688-1704) 以後,江戶年間的花火走向豪華大型,也走向民間社會。每年舊曆5月28日至8月28日,定為夏季納涼期,隅田川邊的飲食店、雜貨舖紛紛在夜間營業,集一時之盛,開啟了日本晚上集會的慣例。每年7月1日是富士山的『開山日』,舊曆5月28日則是隅田川的『開川日』。這一天,美麗的煙火衝上天,真夏情懷四溢。

幕府時期,曾經因為江戶城中屢出火事而禁放花火,但櫻花年年開放,花火也難以禁止,江戶的夏夜始終璀璨光華。1948年,因戰爭而被迫中斷的花火大會再起。1961年以後,為防止河川污染,花火大會中止了17年。1978年,隅田川花火大會重開,延續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。花火大會成為日本每年夏天必備的節慶之一。信長之野望─飛龍之章保存日本風俗民情,在夏日時分推出煙火大會,不僅有五光十色的美麗煙火,也邀請玩家一同參與這夏日的美麗盛會。

9411507許淯婷(2)
「海の日」是在7月20日。四面臨海的日本,為感謝海洋給日本國民帶來恩賜,在昭和34年時訂定這天為「海の記念日」,到了平成8年才正式將「海の日」制定為國定假日。隨後平成15年(2003年)起,又將「海の日」改成每年7月的第3個星期一。

也因為如此,日本國內旅遊業,紛紛推出三連休的住宿優惠活動。日本過勞死的問題一直以來備受注目,希望藉由連休,能讓民眾擁有更多的假期,增加生活情趣,鬆懈身心。在7/1~7/31一個月期間,日本全國各地都會舉辦和海有關的各式各樣「海の祭典」活動,打算在7月份前往日本旅遊的網友,或許有機會看到這些景象喔!

9411507許淯婷(1)
就民族學而言,「SAKURA(櫻花)」的「SA」是早苗,和5月一樣都有榖靈的意思;「KURA」則代表供奉神靈的神座。

櫻花開花是農曆中的一部份,賞櫻則是占卜當年稻作豐凶的農耕儀式。民間甚至流傳著「櫻花開放不盛的年頭總是比較冷」、「彼岸櫻若是向上開放,那年就會豐收」等傳聞。

土曜日, 5月 06, 2006

*Design* CIS企業識別系統-Häagen-Dazs







【原Logo及新Logo比較】
1、原Logo的框以金色為主,新Logo則以略帶古典的黑色及紅色框框住,並加強其形狀的設計感。
2、原Logo以實心黑字寫出公司名稱,新Logo用以單純線條寫出公司名稱。
3、原Logo框大略以橢圓為主,新Logo則使用大量幾何圖形構成框。
4、原Logo框內部以白色作底,新Logo用以膚色作底。

【設計理念】
  針對Häagen-Dazs為美國公司,卻以模仿歐洲出品為訴求的特殊背景,做出更符合其歷史背景的Logo。外框以黑色和暗紅色襯托出古典味,又以特殊的形狀代表Häagen-Dazs的時代感,隱喻出Häagen-Dazs在歷史的傳承上佔有一席之地。
  框框中著以膚色,象徵著奶油、香草等做冰淇淋所不可或缺的原料,加重了顏色的厚度,讓人們覺得Häagen-Dazs比一般的冰淇淋更加濃郁。
  內部的字體以線條做表現,反映今日凡事從簡的21世紀風格,使大家可以一目瞭然,不以原本的笨重字體帶出Häagen-Dazs的未來。
  標準字則一率以黑白呈現,主要考慮希望在節省印刷費用的情況下,一樣可以讓大家感受到Häagen-Dazs一貫的認真與一絲不苟。

【商品設計理念】
  大部分商品以Logo用到的三種顏色為主,有些加上乳牛斑紋,告訴人們冰淇淋的原料,並表現出Häagen-Dazs迫切希望與大自然結合,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。
  信封、信紙、名片以乾淨俐落為訴求,一目瞭然是Häagen-Dazs的周邊商品,利用置入性行銷的手法使消費者對Häagen-Dazs的三種顏色印象深刻。
  便條紙則利用單色印刷,簡單地以乳牛紋展現,並使用再生紙,以達到地球永續生存的訴求。
  員工制服為短袖,冬天則添以黑色牛奶絲於其中,因為是冰淇淋銷售,因此希望天天都是夏天,故不多設計冬天制服。

金曜日, 5月 05, 2006

*Design* 圓的聯想

木曜日, 5月 04, 2006

*微妙*詐欺獵人片頭

我一直很喜歡的一個連續劇片頭
裡面有分格畫面也有錯視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kMVjYt5L2eE